以下是两个煤田的实例:沁水煤田和阜新煤田。
(1)沁水煤田 该煤田位于山西中部,北临五台山,南至太行山,呈一近南北向延伸的长圆形盆地,为一暴露式煤田。
煤的形成时代为石炭-二叠纪。聚煤盆地基底为太古界花岗质片麻岩、震旦系、寒武系和奥陶系,含煤的石炭-二叠系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,上覆地层为晚二叠世的石千峰组,二叠系和第三系(图10-8)。煤田构造形态简单,为一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,断裂构造多发育在煤田边部,主要为张性正断层。
形成煤田的聚煤盆地属波状坳陷型,为华北石炭-二叠纪大型波状聚煤坳陷的一部分,含煤岩系由一套在近海条件下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(图10-9)。本溪组和太原组由海-陆交互相的泥岩、粉砂岩、砂岩及灰岩组成;山西组由砂岩、泥岩等陆相、过渡相的碎屑岩组成;石盒子组为一套纯陆相的碎屑岩。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的含煤层位,其厚度较稳定,沉积旋回清楚,主要可采煤层厚度较大,多为中厚煤层。本溪组和石盒子组一般不含可采煤层,多呈煤线出现。
图10-8 沁水煤田地质示意图(据袁见齐等,1988)
Q-第四系;N2-第三系上新统;T-三叠系;P2sh-石千峰组;P1+2s-山西组与石河子组;C2+3-本溪组与太原组;O1+2-奥陶系;∈-寒武系;Z-震旦系;Ar-太古界;γ1-2-花岗岩
图10-9 沁水煤田北部地区地层柱状简图
(据袁见齐等,1988)
整个煤田的煤质属中等变质到高级变质的腐殖煤,自北向南呈现出带状分布特点,南北两端以贫煤和无烟煤为主,煤田中段是肥煤和贫煤。
(2)阜新煤田 该煤田位于辽宁省中部,沿南西延伸至义县、锦州,呈一“S”型的狭长盆地。
成煤时代为晚侏罗-早白垩世(J3-K1),含煤岩系为晚侏罗-早白垩世一套碎屑岩系,与下伏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基底呈不整合接触,其上为白垩纪碎屑岩和第三纪玄武岩(图10-10,10-11)。
分布在煤田中部的含煤地层基本呈一单斜构造,向南东平缓倾斜(倾角20°左右);其上又发育新丘、海州、清河门等五个短轴背斜。煤田中断裂构造较为发育,尤其是煤田东侧,长期活动的大巴-锦州断裂,控制着阜新聚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。聚煤盆地在成煤期为一典型断陷盆地,而今煤田的构造形态属地堑型构造。
图10-10 阜新煤田地质示意图(据袁见齐等,1988)
1-下白垩统孙家湾组;2-下白垩统阜新组;3-上侏罗统九佛堂组;4-上侏罗统义县组;5-燕山期花岗岩;6-前震旦系;7-压性-压扭性断裂;8-张性-张扭性断裂
图10-11 阜新煤田地层综合柱状简图
(据袁见齐等,1988)
图10-12 阜新煤田含煤岩系柱状简图
(据袁见齐等,1988)
组成煤田的含煤岩系有阜新组、九佛堂组和义县组,其中以阜新组最为重要;该组厚约450~1200m,由一套陆相碎屑岩组成。根据岩性、岩相和含煤的组合特点再分为五个旋回即五个层群(图10-12),一般高德、水泉层群中煤层厚度较薄;太平、中间和孙家湾层群中煤层厚度较大,多为厚层煤和巨厚层煤,但横向上厚度变化较大,向盆缘断裂一侧,冲积相的砂砾岩增加,厚煤层逐渐分叉、变薄,最后完全被洪积相的砂砾岩所代替,煤层尖灭。九佛堂组厚800~1000m,一般分为三段;中段为含煤段,由一套以砂岩、泥岩为主的陆相碎屑岩组成,煤层为薄煤层和中厚煤层;上段为深湖相的泥岩和油页岩层。
免责声明: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为了传递信息,我们转载部分内容,尊重原作者的版权。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,并非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